从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喷气式发动机技术的成熟和航天探索的起步,人类逐步突破了大气层的限制,开启了航空与航天并进的时代。民航客机从螺旋桨迈向喷气式,飞行速度与距离大幅提升;航天领域则从卫星发射发展到空间站建设、深空探测,甚至商业太空旅行。如今,航空航天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涵盖设计、制造、运营、科研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且技术密集的全球性产业。
航空航天产品如飞机、火箭、卫星等,是由数以万计的精密部件组成的系统,涉及材料学、电子工程、空气动力学、计算机科学、能源动力甚至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例如,一架飞机的制造既需要高强度的复合材料和特殊合金,也离不开导航通信系统、燃油控制技术和安全救生设备。这种高度集成性使得航空航天业成为现代工业体系的尖端代表,也注定了其技术资料同样具备跨学科、高复杂度的特点。
航空航天翻译承担着传递技术信息、促进国际合作、保障飞行与发射安全等重要职能,因此对翻译质量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其文本功能以信息传递和规范指导为主,翻译过程需遵循几个基本准则:
术语准确统一:大量专业术语如“fly-by-wire”(电传飞控)、“attitude control”(姿态控制)、“composite material”(复合材料)等,已有固定译法,译者必须严格遵循既有规范,不能随意创造或更改。
理解复合概念:对于由多个词汇构成的术语,如“reusable launch vehicle”(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或“terminal area energy management”(终端区能量管理),译者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掌握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才能实现准确表达。
严谨性与安全性:翻译内容若涉及飞行手册、维护规程或任务指南,一字之差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译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与严谨性。
高质量的航空航天翻译离不开系统化的流程。在初步翻译完成后,必须由具备行业背景的专业人员执行多次校对与审核,只有通过反复打磨与验证,才能输出既专业又具备可读性的技术译文,为科研、制造、运维等环节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