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交易买卖的不断扩张,那些商家已经不再满足在自己本土上做生意了,现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商人是贸易越来越频繁。商标---商品信息的载体是消费者识别不同商标的依据。所以,拓展市场的时候,商标翻译的好坏直接与商品能否打入他国市场挂钩。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人对同种商品的标识产生很不一样的理解,这肯定会给商标翻译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困难。
商标的命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使用,有其鲜明的特点:标志性、简明性、适应性、艺术性、严肃性和稳定性,而商标命名的方式也有多种多样。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和诺德的翻译目的论都为商标的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源语中的商标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目的,那么译语中的译名也应以此为依归,使译名在译语中达到相似甚或相同的效果。因此,商标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商标用词的特殊性,特别是双语间的文化差异、民族心理及审美差异等因素,提供清楚、准确的商品信息,达到诱发读者购买欲望的目的,最大限度地获得与原商标同等的品牌效果。
1:文化性原则
商品译名要适应译入语消费者心理、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客随主便,入乡随俗”,要考虑销售地的历史、文化、风俗,而不是遵从源语的文化风俗。如韩国起亚的SUV车Sportage译成狮跑,给驾车者一种“如驭雄狮,威猛狂飙”的感觉,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是个很好的译名。太阳神口服液的商标想向世人表明该口服液能够令人充满青春活力,没有直接译成the god of the sun,译者在翻译时进行了文化转换,译为Apollo,古希腊太阳神的意思,代表着“光明、青春”,有符合源语本意。而金鸡牌闹钟Golden Cock中的cock除了有公鸡的意思外,还有男子生殖器之意,试问谁愿购买这样的闹钟,后不得不改为GoldenRooster.
2:优势性原则
商标是商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知名度越高越好。商标用语要突出商品的优势和特色,使消费者一看就会产生信任,过目不忘,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如Budweiser啤酒译为百威,这种啤酒会使人产生“百兽之王,威风凛凛”的豪气,自然畅销。丰田公司Lexus豪华轿车这个品牌名是丰田花了3.5万美元请美国一家取名公司命名的,Lexus的读音与英文“豪华”(Lexu)一词相近,使人联想到该车是豪华轿车的印象,译为“凌志”,开这种豪华轿车使人“胸有凌云之志”,受到成功人士的热烈欢迎。译者要深入研究商品的产地、质量、作用、性能、工艺水平、文化情调、市场定位和信誉,才能创出既符合商标所有人的初衷,又体现商品特色译名。
3:审美性原则
翻译是审美主体(译者)通过审美中介(译者的审美意识)将审美客体(原文)转换成另一种审美客体(译文)的一种审美活动。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译文作品的审美价值。商标的译名应具有通俗美,简洁美,奇特美,音韵美,和意境美。著名品牌“美加净”得益于汉语“单字表意”的特点,取“美丽更添干净”之意,若译为beautiful &clean,显得拖沓冗长,不符合商标名简洁的审美特点。
4:过目不忘、耳听能熟原则
消费者每天接触到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想要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商标就得过目不忘耳听能熟。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国际名牌“百事可乐”,读起来轻松、押韵,给人积极向上充满能量的心里暗示,增加了人们快乐的想象。又如化妆品牌“美加净”,听起来就简洁易记,给人一听就有美白清洁脸部的感觉,想不让人记住都不行。以上商标的翻译都体现了简洁易于记忆的原则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与产品特性紧紧联系原则
很多消费者在刚开始接触新产品的时候都是通过的名字来辨别产品的类别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牢牢抓住商品的特性。翻译过来的商标要能够帮助消费者快速去理解产品的特性与功能。例如Mercedes-Benz被翻成“奔驰”,就算是不认识的人听到这名称都可以想到是汽车牌子,而“奔驰”能充分体现奔驰汽车的性能一速度快。在打开新市场的时候能快速抓住购买者的眼球。当然现在“奔驰”对于大家来说都是熟知的名字了。
6:体现民族特性原则
商标的翻译应该遵循民族特性原则。要尊重民族对文化和道德、宗教信仰的差异等。也就是说,商标翻译转换应“入乡随俗”。每个国家对于不同标志的爱好喜恶都是不一样的,例如鹰这个动物标志在英国是权威的象徵,被英国人所接受,但是在其他有些国家老鹰是被视为凶残不友好的动物。所以在商标翻译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当地民族特性,应当巧妙地将民族特性与商标翻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打进当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