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能否准确地理解和建构跨文化翻译中的语境,通常取决于译者是否具备强烈的文化语境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知识和行为习惯的了解,还有对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
马林诺夫斯基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相互关联:文化语境由许多具体的情景语境组成,而情景语境又受文化语境的制约。弗思认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和语言出现的环境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与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是语境的一部分。对于跨文化传播来说,语境是推断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语境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可理解范围内,如果超出可理解范围,传播就会遇到障碍,即使传播意图再好也无法实现。
在跨文化传播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相似,也可能相差甚远。文化距离的范围可以是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也可以是同一文化主流内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区,甚至是有不同爱好或兴趣的人们等等。在跨文化翻译中,要准确理解源语语篇,译者首先必须熟悉源语所属的文化。译者不仅要培养和加强两种文化的意识,还要学会塑造文化语境意识,自觉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法,研究本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异同,关注词语的文化语境内涵,避免产生文化冲突或文化误读。语言意义受到文化语境的约束和支配。因此,海然热提出:“语言之所以有别,并不在于能否表达某种意思,而在于是否非得用这些词语不可”。
跨文化翻译
塑造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意识
文化语境意识要求译者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具备翻译语言的准确性、翻译感性的敏锐性、翻译认知的科学性和翻译处理的技术性。文化语境意识作为译者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不仅要通过翻译外在表现为一种交际行为或结果,更要使其内在化为一种文化精髓。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认知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翻译活动中体悟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翻译活动中培养民族意识。
为了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必须明确意识到以下几点:
文化冲突
第一,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两种语言的人,还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辨识待翻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及其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优秀的翻译不仅要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问题,还要解决“跨语言传播”中的文化问题。
第二,译者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跨文化传播,译者的责任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融合。
第三,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异化和归化是互补的翻译方法。
第四,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强烈的文化语境意识,全面考虑受众对跨文化解读的接受程度和接受层面,准确把握受众的接受习惯,以更好地提高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上的可接受性。
第五,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使者,译者必须充分意识到不同语境可能导致文化误解。身处高语境文化的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需要特别关注低语境国家作者或受众的话语表达方式、概念、习俗等表述逻辑。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有必要将语言、文化以及文化语境放在一个大的框架内进行整体研究。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不仅要比较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和文化,还要研究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语境,消除可能存在的文化语境误解。这将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