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传是指译员在讲话人完成一句、一个意群、一段甚至一篇讲话后,立即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在两会期间举行的多场新闻发布会中,都采用了交传方式。那么,对于这种高端的交替传译,有哪些实用法则呢?
1、平时大量练习
口译练习应该是日常的必修课,最好能够持之以恒,每天坚持。将练习融入生活中,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口译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队练习,一个人扮演讲话者,另一个人担任翻译者。如果是个人练习,可以采用视译的方法,在阅读时,将一些段落做成笔记,然后口译出来。
2、有效的笔记系统和高效的翻译技巧
口译的笔记和脑记非常重要。特别要注意记录关联词,以确保可以用一根线将一串珠连起来。如果遇到一些喜欢使用复杂句子的发言人,为了方便听众理解,可以尽量简化复杂的句子结构。幸运的是,大多数发言人往往会同时使用复杂和简单的句子,这为口译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利用简单的句子来翻译,加入一些花样,使原本简单的句子变得复杂、有趣。这个小技巧不是为了投机取巧,而是从日常交传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3、灵活的临场处理
关于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文章可以参考。最重要的是,翻译的声音一定要稳定自信,否则讲话人可能会紧张,不会连续讲完一个句子,这样对翻译工作不利。另外,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当发言人询问是否逐句翻译时,要果断拒绝诱惑,并自信地告诉他,请他将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完再停下来。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发言人会很高兴能够完整表达一个意思,而交传译员可以先整体性地翻译发言,然后再逐部分翻译。同时,这种做法还能赢得听众的赞叹和信任。根据个人经验,听众判断交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翻译的长度。如果译员能够在发言人讲话5分钟甚至10分钟后仍然能够传达出主要内容,这在大多数听众眼里就是高水平的译员。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无论发言时间有多长,只要一段话围绕着一个中心话题展开,对于口译员来说,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不管是2、3分钟还是8、9分钟,都不会有太大问题。经验丰富的译员可以通过记录和回顾笔记来传达原文的主要内容。
4、心理素质的培养
充分准备是开会前的重要任务,但现场的表现同样关键。与同传相比,交传时面临更大的压力,听众期待着翻译的表现,这给译员带来了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此时,一方面,交传译员需要保持稳定的心态,冷静应对,把握会场的氛围;另一方面,不能让自己的翻译显得过于保守和枯燥。这时可能需要一些技巧和经验的帮助。另外,大声朗读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还可以练习在小型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如果能够通过参加一些正式比赛或演出来增强信心,锻炼胆量,那就更好了。
5、认真准备每次任务
要尽可能充分掌握会谈要点、发布会的口径,以及参观涉及的技术术语等。这样在翻译时才能游刃有余,心中有数。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记住一些特殊词汇。每次会议都会有特定的词汇,比如医学会议上会涉及各种疾病名称和药物名称,而这些常常是很长很奇怪的词汇,所以需要花些时间和精力去记忆。有一种说法是,口译员的最高境界是在一场会议结束后,所有人都能听懂,达到沟通的效果。由于口译员经常涉足全新领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会议所涉及领域的原理、机制和系统。因此,只能迅速掌握基本概念、术语和事实,以便在现场展现出对发言人复杂介绍的轻松应对,确保双方的沟通顺畅。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会议词汇,因此在准备会议时,将相关词汇牢牢记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