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同声传译人员的需求非常旺盛,但与此同时,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非常高。下面我们将从同声传译流程、人才要求、市场需求和收费标准这四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首先是同声传译的流程。同声传译是一项受时间限制且难度极高的语际转换活动。在进行同声传译时,译员需要在听辨源语言讲话的同时,利用已有的主题知识,在短时间内迅速预测、理解、记忆和转换源语言信息,并同时对目标语言进行监听、组织、修正和表达,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同传译员需要具备“闪电般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能够成功克服多重任务间的交织和干扰。然而,这也容易导致译员大脑能量短缺或注意力分配困难。
其次是人才要求。根据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规定,同传译员只需翻译出演讲者内容的80%就算是合格(实现90%~100%的同传几乎不可能)。很多人平时讲话速度非常快,在演讲时又往往只顾及自己的讲话内容,甚至会掺杂各地的口音和方言,这给同传译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译员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全力以赴应对。然而,演讲者有意放慢速度来照顾同传译员的情况并不多见,这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
接下来是市场需求。同声传译市场被广泛看好,被形容为“不缺钱,就缺人”。同声传译人才是全球稀缺的,也是最难培养的人才之一。据统计,全球专业同声传译人员总数只有2000多人,中国更是同声传译人才紧缺。即使在如今普遍流行的英语中,能够进行同传的人才也非常罕见。而除了英语、法语、俄语之外的小语种人才原本就很少见,能够进行同传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在国际上,能够在经贸、科技、政法等领域有所长的专业型同声传译人才几乎是没有的。
最后是同声传译的收费标准。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无论是哪里的国际会议都离不开中文,都需要来自中国的同声翻译。全球几乎每天都有国际会议,而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也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说同声翻译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有巨大的需求。据说,甚至欧盟和澳大利亚都请中国的教师为他们培训同声翻译,可见同声传译的市场前景越来越被看好。尽管同声传译的需求量成倍增加,但合格的同声传译人才数量增长非常缓慢。据介绍,少数专业的同声传译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其他城市举办国际级会议时缺乏同传人才,需要从北京和上海临时聘请。
综上所述,同声传译作为一项高难度的语际转换活动,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十分严格。尽管市场需求很高,但合格的同声传译人才却非常稀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同声传译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同声传译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